Skip to content Skip to navigation

梅兆赞评《一九二七年底回忆》

2013年12月30日

饶有趣味,实在太有趣了。 我从未想过会用这样的语言来形容一位中国共产党人。朱其华在中共受重创的早期还是个不到20岁的年轻人,与毛泽东、周恩来、孙中山夫人、朱德以及其他历史上的领导人有过交往。1926-1927年,即他日记中记载的那段时期,他是共产党的一名中级宣传干部。当时中共正在脱离蒋介石领导的国民党。共产党和国民党曾经有过一段短暂的蜜月期,两党正计划北伐,扫除北京的军阀统治者,在全中国实现革命。但蜜月过后,共产党员被迫逃离国民党。毛泽东遁入山区,并最终踏上长征路;其他人包括周恩来和朱其华,在土匪和国军追赶下作鸟兽散,其间许多人毙命。朱其华在经历了受伤、无助,以及一小笔党费被歹徒般敌手抢劫之后,经香港安全抵达上海。1945年他遭处决,这是中国愚昧血腥的一幕,让人不忍卒读。

《一九二七年底回忆》由朱虹翻译。她的译文非常优雅,可说无可比肩。当然令人难忘的还是朱其华本人。虽然他那时很年轻,但在他记录的许多事件中他担负着重要责任:起草宣传材料;面对广大听众、有时是懵懂的农民,发表长篇演说;最后,在凯旋的北伐演变成在敌人炮火下溃逃的时候,他照顾着受伤的人。他常佩戴枪支,让人感到他会时不时举枪击毙怯懦或腐败的下属,可是,在书中我觉得他不曾开过一枪,仅限于偶尔举枪侮辱对方。

但是,不要期望从阅读这本书中获得重要信息和分析。在大多数情况下,那些大人物和著名事件都处在故事的边缘。

 不,事实上,真正吸引朱其华的,应该首先是美景,然后是美食、美人。

无论走到哪里,哪怕是在一败涂地的时候,朱其华照样留意山水花卉、亭台楼阁。当他的工作,虽然不是直接,但却是接近那些执掌最高权力者的时候——那些人也跟现在一样,日子都过得相当不错——他有很多的美食可吃,他不仅记录而且品评它们的质地。“恩来”——朱这样称呼他,以及他的同事,在最绝望的日子里还品尝鱼翅。但真正会让他动心的是女人,哪怕是在仓皇败退的时侯。无论远观还是近赏,都无碍于他对女人的爱慕。他虽从未碰过她们,尽管不免有过想入非非的时候。当他希望与她们聊天时,他似乎对她们还是很有吸引力的。在他的叙述中,有一位没提名字的神秘的广州女子反复出现,她送钱给他、渴望与他再相会,甚至试图追他到香港。而他周围的领导和年轻干部们,都少不了他们自己的姑娘和女人。倒是朱其华,完全不知道他们在干什么,只是想窥探他们。他明确表示,革命的性爱是伟大的。

书中有些场景非常适合用老式黑白电影来叙述。一位俊俏年轻的女同志——就像他书中提到的许多背叛传统家庭参加革命的人之一——在撤退时被打死。朱将她抱起,送到一所房子里,并留下了一个字条,恳求任何人发现后将她尸体好好安葬。有一天,他坐在上海的一个公园里,身无分文,一位他似曾相识的已婚女子盯着他看。他,18岁;她,比他大。她倚着他。他们去了一家昂贵的馆子,他吃到了他喜爱的食物。一夜激情过后——我相信这是他的第一次——她离去,并留下了不菲的小费。

当朱其华在他20岁生日那天用这样的话来结束他的回忆录时,我感到很悲伤——他写道:“我生命中的20年已经过去了,这些年来我究竟可以拿出什么成就来呢?我深感羞愧。”可是,就在这同一天,他写了一首诗送给那位神秘的“广州姑娘”。诗中最后一句是:“我要以完好的神勇与你相会。”

我喜爱这本书,谨向默温出版社全体表示祝贺:感谢你们将此书呈现给读者。

书名:《一九二七年底回忆》
作者:朱其华
翻译:朱虹
出版社:默温亚洲出版社出版(夏威夷大学出版社发行)
平装本:323页
定价:75美元

梅兆赞

梅兆赞(Jonathan Mirsky,专门从事亚洲事务研究和报道的历史学家和记者,因报道天安门镇压事件获得1990年“年度英国国际记者”称号。他担任伦敦《泰晤士报》东亚编辑直到1998年。

错误 | Human Rights in China 中国人权 | HRIC

错误

网站遇到了不可预知的错误。请稍后再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