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Skip to navigation

胡錦濤反西方文化滲透意欲何為?——十八大前中國政局觀察(一)

2012年01月26日

最近,中共總書記胡錦濤發表文章,大談防止西方國家的文化滲透、顛覆中國。這篇文章實際上是胡錦濤去年10月在中共十七屆六中全會上講話的要點。中國官方媒體為此大為造勢,引起國際媒體的各種解讀。這篇講話究竟意釋放了什麼信號 ?是“防止和平演變”的老生常談,還是另有玄機?下面,作一個簡要的分析。

當前,中國的改革已經走入死胡同,當局在十八大前,已經拿不出任何像樣的改革方案。原因在於中共執政集團已經完全淪為自利型的特殊利益集團,任何改革勢必觸動權貴集團的利益,動搖一黨專權體制,這是當政者絕不允許的。下面,從改革的四大板塊——政治、經濟、社會和文化來分別剖析一下。

政治改革早已停滯多年,這是當前中國各種社會矛盾激化的癥結所在,但當局絕不肯放棄對權力的壟斷。經濟改革也陷入困境,當前中國社會最突出的矛盾是長期以來利益分配格局嚴重失衡和不公,導致國進民退,官富民窮。然而,經濟領域的任何改革勢必觸動權貴集團和壟斷企業的利益,動搖一黨體制的基礎,這是當局所不願承受的。社會改革,當務之急是改革戶籍制度,這種把農民工視為“二等公民”的制度早已遭到廣泛批評。但戶籍制度是當局控制整個社會的基石,一旦取消,當局唯恐失去對社會的控制;另外,也擔心由此引發勞動力價格的上漲,對已經目前下滑的經濟雪上加霜。

在這種情況下,中國當局只好撿軟豆腐捏,在文化體制改革上做文章,裝點門面;因為如果在十八大前,當局提不出任何深化改革的方案,實在無法向黨內外交代。這是中共十七屆六中全會提出進行文化體制改革的一個深層原因。其次,在目前中國經濟發展模式難以為繼的情況下,當局通過把原來國有的文化新聞事業單位推向市場,既卸掉了財政包袱,同時又給經濟增加一個新的增長點,提振已經疲軟下滑的經濟。這是當局的如意算盤。但是,這是一把雙刃劍,把文化新聞事業單位推向市場後,當局擔心它們會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從而使得這些年來憑藉互聯網出現的社會多元化的民情輿論更加難於控制。這是胡錦濤強調警惕西方敵對勢力思想和文化的滲透的現實考慮,既表現出對黨文化和主旋律被邊緣化這一現狀的擔憂,同時也是對文化體制改革帶來的副作用預作防範,收緊對社會輿論的控制。

國際媒體在解讀中國當局實施文化體制改革時,大都從這是中國實施大外宣戰略,提升大國外交的軟實力這一角度進行評論。這是不錯的,但這只是一個方面,而且是其表,其裡則是上述分析所指出的中國內政的需要,是當前中國改革陷入困境,無路可走的表現。

錯誤 | Human Rights in China 中国人权 | HRIC

錯誤

網站遇到非預期錯誤。請稍後再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