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關注中國人權問題的廣州中山大學教授艾曉明最近寫了影評, 介紹謝貽卉剛完成的紀錄片《大堡小勞教》。 該片揭露了上個世紀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四五千未成年的兒童在四川省峨邊縣大堡鎮的勞教場所遭受的非人待遇, 所有的孩子都被強制勞動,遭受非人折磨,並經受了曠日持久的大饑餓,一天竟有多達12個孩子慘死。
該紀錄片是從原《四川日報》記者、右派老人曾伯炎的尋訪開始,老人當年被打成右派後被送往四川峨邊沙坪農場勞教。關押那些被勞教的孩子們的大堡離沙坪農場有三十五公里,是該農場的一個分場。片中採訪了很多當年被關在大堡的倖存者,他們講述了自己作為小勞教怎麼勞作、怎麼睡,如何度過大饑荒的年代。當孩子們因飢餓而死,醫生的死亡證明都只能寫多功能衰竭,或者因病死亡,絕不能寫營養不良水腫。小勞教們還講到面對死亡的冷漠,因為發生得太多、太頻繁了。
艾曉明稱讚影片“對歷史的揭示意義是非同尋常的”,它提供的證詞再現了那一段歷史的罪惡,推翻了勞教制度合法性的說法。艾曉明在文中總結說:“因為在人吃人的環境中,受害者自己的人性被徹底剝奪,成為相互之間的劊子手。 ”
《大堡小勞教》預告片
導演:謝貽卉
時長:104分鐘
字幕:中英文
公映:2013年5月1日,台北。 點擊此處了解詳情(中文)。
欲閱讀該影評原文,請點擊:http://hrichina.org/hk/content/6608讀譯文,請點擊:http://www.hrichina.org/content/6635。
清明悼亡魂:中國少年勞教犯倖存者的證詞——看謝貽卉紀錄片新作《大堡小勞教》(節選)
艾曉明
2013年2月28日
隨著尋訪的足跡所至,我們看到了這一慘劇是怎樣開始的。在上個世紀的五十年代,四川省峨邊縣大堡鎮的勞教場所集中了數千孩子,這在一開始是源於學習蘇聯改造流浪兒的實踐。這些孩子,小的十歲,大的十七歲,他們因各種原因但主要不是犯罪而被收容——因為一點小的過失,因為父母的疏忽;因為父母認為勞教是為孩子提供學習勞動機會;還有的就只是因為公安要完成抓犯人的指標……這些少年人在大堡經歷了非人的折磨,很多人最後死在那裡,無人知曉。
有關勞教罪惡,我們目前耳聞的主要是今天成年人的經驗;而這部影片揭示了勞教制度的起源。它是在1957年整風反右運動高潮中由國務院公開發布的,當時有很多右派都被送去勞教,其遣送範圍也擴展到所謂壞分子。但針對少年兒童的勞教,特別顯示出其混亂非法的特點,因為它模糊了罪與非罪的邊界;它似乎是為了教養失去監護的孩子,這裡也模糊了福利和懲罰的邊界。但是從當事人的回憶來看,從一開始,它就是在罪惡與懲罰的範疇裡實施的,以至於在孩子快要餓死時,父母親自去討要也要不出來孩子,因為管教幹部說,他們是罪犯,沒有改造好。在新中國當時的領導人看來,社會環境必須純淨無暇,它不能有流浪兒,也不可以看見偷盜和兒童行為中各種無足輕重的小錯。於是,在勞動“教養”的幌子下,一場針對貧困和資源匱乏者的強制性收容開始。被騙入、抓入勞教農場的孩子們,其吃住簡直與納粹集中營無異,雖然沒有焚屍爐,但隨之而來的大饑荒,讓這些孩子陷入比焚屍爐更悲慘的死亡:一場曠日持久的飢餓。
在新中國當時的領導人看來,社會環境必須純淨無暇,它不能有流浪兒,也不可以看見偷盜和兒童行為中各種無足輕重的小錯。於是,在勞動“教養”的幌子下,一場針對貧困和資源匱乏者的強制性收容開始。被騙入、抓入勞教農場的孩子們,其吃住簡直與納粹集中營無異,雖然沒有焚屍爐,但隨之而來的大饑荒,讓這些孩子陷入比焚屍爐更悲慘的死亡:一場曠日持久的飢餓。
欲閱讀該影評原文,請點擊:http://hrichina.org/hk/content/6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