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人生經歷對你人生觀的形成、人生道路的選擇以及對中國未來的展望起了什麼作用?”這是我們最近向不同世代的中國人提出的問題。我們想了解現代中國重大歷史事件對個人人生的影響。換句話說,他們每一個人是如何度過動蕩的歷史年代。
我們收到的答复,匯集成本期精彩的內容。他們講述了各自的人生經歷,他們的人生故事濃縮了厚重的歷史。
本期撰稿人中最年長的生於1947年,最小的生於1990年。我們大體上把他們分成兩組:一是那些“生在紅旗下”、經歷過文革和1989年的民主運動的作者;二是那些出生在經濟改革和充斥著社會衝突和思想矛盾時代的“新世代”。
第一部分:生在紅旗下
在第一組中,他們人生經歷中最重大也是最痛苦的歷史事件是文化大革命。儘管已經過去多年,但創深痛巨,慘痛的記憶仍然困擾著他們。但對他們中的一些人來說,這種人生的遭遇也促使他們深入執著地尋找答案。這使他們在政治上被打入另冊,受到排斥,而這又更加促使他們反抗當局強加給他們的精神奴役。
這一組文章的作者有:胡平(生於1947年) ,他在1979年民主牆運動期間發表了《論言論自由》一文,在當時產生很大影響,是文革後思想啟蒙運動的重要文獻;嚴力( 生於1954年),“星星”派畫家和“今天”派詩人,孟浪( 生於1961年),是1980年代中國“海上詩派”代表,他們兩人是在文革廢墟上產生的富有創造性的詩人和作家;夏業良(生於1960年) ,前北京大學經濟學院副教授,因發表政治觀點於2013年10月被解聘;肖國珍(生於1972年),活躍的維權律師,除了講述她個人的故事外,還提供了記述維權律師丁家喜的短文,丁因要求公示官員財產於2013年2月被當局拘留至今。
這一部分還有兩篇評論毛澤東的文章:一篇是布衣文化學者王康剖析毛的思想來源對其專制統治下災難性政策的影響,以及中國人權資深政策顧問高文謙探討為什麼崇毛是當今中國社會轉型的最大障礙一文。
第二部分:新世代:展望未來
對於出生在改革時代的世代,他們的對外聯繫是通過人群、思想、信息,尤其是互聯網指數級增長的流動來實現的,儘管中國政府一直企圖對此加以控制。這給了他們一個更廣闊的視野來看他們的國家、他們的生活,以及來自他們內心的最迫切的發展需求。
這一部分文章的作者有:硯莊(生於1989年),她在海外留學期間第一次發現了她出生那年發生的六四事件真相;蔣無忌(生於1989年),他希望有一個誠實的政府、一個有規則的商業社會和一個公平的教育體系,來鼓勵創造性和批判性思維;以及阿舜(生於1990年),記述了他的母親因修煉法輪功而被送去勞教後,他如何從一個不懂事的小男孩學會了獨立生活。
第三部分:老外的視角
在這一部分中,兩位對中國深有感情的美國人講述了他們在中國的經歷和遭遇:藝術史學家瓊•樂博特•科恩在1972年尼克松訪華3個月後,初次訪問中國,用幽默的筆觸記述了兩個截然不同的社會文化之間的碰撞;另一位是新聞記者保羅•慕亦仁,他在中國從事了18年的新聞工作,重點是報導中國政府漠視民眾的權益。他2012年11月離開中國,2013年中國當局告訴他,不會再給他返回中國的簽證。
本期的文化之角,有四篇書評,其中有蓋思德對《“解放”的悲劇:中國革命史,1945-1957》一書的評論,該書是馮客所撰寫的反映毛澤東統治下的中國三部曲中的第二部。蓋思德強調指出:這本書“推翻了關於中國共產黨統治的最後一個倖存的神話:即從1949年'解放'到1958年發動大躍進是'黃金時期'”。慕亦仁在對廖亦武的監獄回憶錄《為了一首歌和一百首歌:一位詩人的中國監獄之旅》的書評中,指出作者的坦誠和爽快,不僅寫出如何在充滿獸性的牢獄中生存下來,而且也毫不諱言他作為丈夫和父親的人性缺點。另外,還有梅兆贊評論朱其華寫的《一九二七年底回憶》。這是一本個人回憶錄,作者曾是年輕的共產黨人,記述國共合作破裂前的往事。還有一篇書評將於稍後刊出,是譚競嫦對瑞克•弗蘭克•約根森所著《互聯網與人權》一書的評論。這是一本主要分析研究全球範圍的法治、民主、人權與發展之間重要關係的著作,對中國公民社會的建設有著特殊意義。